香港收紧“本地生”资格认证,必须居住满两年!

发布时间:2025.08.01 来源: 浏览:3

近年来,香港大力推进“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”(简称“高才通”)等人才引进政策,试图通过人口结构优化与人才流入,刺激本地经济复苏。仅2024年一年,相关人才签证的批准量已接近14万宗,若将受养人(配偶与未成年子女)一并计算,涌入香港的新移民总量达数十万人,其中95%以上来自内地。这股人才洪流为香港注入了新鲜动力,但随之而来的,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。

香港10.jpg

一、教育资源成为焦点:福利滥用引发民怨

香港向来以优质的教育体系和丰厚的公帑补贴吸引人才落户。根据现行制度,只要持有人才签证,其未成年子女即有资格在港接受本地12年免费义务教育,甚至以“本地生”身份报读大学,并享受由特区政府提供的学费资助。目前,香港本地学士学位学费为每年4.45万元,而非本地生则需承担16万至20万元不等,差距高达四至五倍。

正因如此,教育福利一度成为内地家庭申请香港身份的重要驱动因素。然而,问题也由此而生。部分持“高才通”身份的新移民并未真正落户香港,既未在港居住,也未在港纳税,却通过“受养人”安排将子女送入香港学校,享受完整的教育福利。这种现象被广泛诟病为“挂名入境、实为占利”。

二、“考试移民”争议扩大,港人质疑制度漏洞

在2024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(DSE)中,以非全日制自修生身份报考的学生人数激增至2538人,是2021年的13倍,许多港人将这些学生称为“考试移民”。部分内地社交平台甚至公开传播“香港身份+教育福利”的“操作指南”,将人才签证包装为子女教育的“捷径”,引发社会普遍不满。

香港前行政长官梁振英亦在社交媒体上发声,批评有内地人士通过“高才通”获得香港居民身份后,并未在本地发展,却以“港人港税”身份享福利,更安排子女低成本入读本地大学。这番言论引发舆论共鸣,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堵住政策漏洞,避免公共资源被滥用。

三、政策急转:居港门槛大幅提升

在民意与政界压力下,香港特区政府于2024年7月31日正式公布收紧教育福利申请门槛的决定,明确“本地生”资格需满足新的居住条件。

根据新规,自2028/29学年起,申请以本地生身份入读资助大学课程的学生,须在入学前连续两年实际居住香港,且每年离港时间不得超过90天。此规定旨在杜绝“挂名居港”现象,确保教育资源优先服务于真正以香港为家的人士。为缓冲政策冲击,港府设定了分阶段实施过渡期:

  • 1、2026/27学年前入学者不受影响;

  • 2、2027/28学年起需在港居住至少一年;

  • 3、2028/29学年起正式施行“两年实居”新规。

此外,港府还规定,新移民子女必须在首次获得入境处文件时未满18岁,方可申请本地生身份。即便子女拥有香港居留权,若未达到实际居住年限,亦只能以非本地生身份、支付全额学费入读大学。

四、从放水到优选:政策演进映射移民逻辑

香港移民政策的发展路径,本质上是一场“含金量”与“选择权”的动态博弈。当人才供不应求时,港府愿意以开放姿态吸引资源;而当申请者趋之若鹜之际,制度自然会倾向优中选优。这种“有进有退”的调整,既体现了香港移民制度的弹性,也映射出特区政府对社会公平与制度正义的高度敏感。

对于真正希望在香港发展、扎根的家庭而言,新政并非限制,而是对长期承诺的肯定与保障。相反,那些只把香港视为“跳板”或“捷径”的人,未来恐怕将越来越难以“轻松过关”。正如一句通俗比喻所说:“金子越纯,火烧得越烈。”香港身份的价值,正源于它的稀缺性与严选制度。面对未来愈加精细化的政策趋势,唯有真实落地、长期规划的移民行为,才能真正享受到“以港为家”的红利。

相关新闻

©Copyright 2019 elans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(上海澳臻因私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)沪ICP备18028342号-3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4809号